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   发展
开阳县高寨乡:传承非遗文化 助力“双减”提质增效

时间:2023-05-10 17:07:44    来源:金台资讯

“侯老师,您教我绣一下这个水波纹”“老师您看一下,我刚绣的蝴蝶花怎么样?”近日,在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民族小学,学生们围坐在市级非遗传承人侯俊英身旁,争相展示自己的蜡染、刺绣作品。

学生们正在学习刺绣技艺。


(资料图片)

近年来,为进一步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,有效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让非物质遗产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。高寨乡建立了《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》,分批次在学校组织芦笙舞、蜡染、刺绣、纺织等项目授课内容衔接,不仅增强了广大青少年的非遗保护意识,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。

履职尽责,传承非遗文化

今年67岁的老党员杨全和,从20岁就开始演奏芦笙,是寨子里有名“土专家”。作为一名老党员、老支书,退休后的杨全和仍然发挥余热,投身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中,他不仅在当地的民族小学义务教授芦笙演奏课程,还主动申请担任培训班的老师,教授更多的学生。

给学生们开展芦笙舞授课活动。

“我想将我所热爱我们苗族芦笙歌舞的一些技艺传授给孩子们,希望他们能把我们这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;学生们对芦笙舞很感兴趣,学习的积极性也特别高。”在杨全和看来,非遗进校园是一种双赢活动,孩子们学习了非遗文化,非遗传承延续就有希望。

近年来,高寨乡一直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,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基础上,以社区教育为抓手,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设免费的芦笙歌舞、蜡染刺绣等非遗培训课程,不断扩大传承阵地,让非遗文化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。

因材施教,丰富传承内容

高寨乡平寨村光中组的侯俊英常常奔波在非遗传习所和学校之间,目前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的她,不仅在自己的非遗传习所开设了非遗假期培训班,而且还受邀为民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培训工作,为中小学生传授蜡染、刺绣等传统技艺,还积极组织学生们参加非遗作品展示、展演、竞赛及互动体验活动。

市级非遗传承人侯俊英正在给学生们开展刺绣培训。

“非遗进校园活动要因地制宜,因材施教,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。”侯俊英说,她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,通过分班分时给不同年级的学生教授非遗文化,丰富学生课后活动的同时,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活动,让孩子们感受家乡传统文化。

在平寨民族小学,非遗课程内容丰富多彩。目前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不同的非遗项目兴趣班,有芦笙舞、蜡染、刺绣、纺织等项目。其中,芦笙舞、跳圆舞等已被作为课间操在学生中广为传播。

学习非遗就是一种传承,非遗传承人希望后继有人,我十分乐意进学校授课,学校老师和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,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和特有的文化价值。

正在授课的侯俊英表示,“学生通过学习非遗文化,能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,在学习过程中领略非遗之美,不断地让家国情怀得以孕育、发展、积蓄并释放。”

创新发展,焕发非遗活力

“非遗文化的延续既要薪火相传,也要与时俱进,守正创新。”高寨乡分管负责人郝孟友说,非遗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,才能保护和传承优秀非遗文化,让其在现代社会文化发展潮流中焕发新彩,彰显非遗时代价值。

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兴趣,高寨乡坚持“保护为主、传承创新”的总方针,给学生开展优秀传统非遗文化的同时,将蜡染、刺绣等传统非遗作品与现代审美相融合。“将学生们的蜡染作品,制作成挂画、笔筒、背包等生活中常用的生活用品,在多个展演活动取得佳绩。”郝孟友说,学生们非常有成就感,从而更加热爱非遗文化。

与此同时,芦笙舞、跳圆舞等是苗族特有的民族舞蹈,走进校园后将原生态的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融合起来,创新舞蹈内容,丰富作品形式。近年来,高寨乡民族小学改编的芦笙舞、跳圆舞等民族歌舞比赛多次获奖。

高寨乡分管负责人郝孟友告诉笔者,下一步,高寨乡将继续以“守正”接续传统的“脉”,以“创新”书写与时俱进的“魂”,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进校园培训活动,不断拓宽非遗传承传播路径,让非遗文化“火起来”“传下去”。(图/文 冯成丽、李中南)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